第一零四章 四无公子之风生水起下
书接上文,英无风找到了被众人冷落的二皇子向其表了忠心。虽然二皇子对英无风雪中送炭的行为很是高兴,在唐国受到过高级待遇他自己也很想当皇帝,可是人贵有自知之明,二皇子对自己没什么信心,因为一直以来他的母后都不怎么喜欢这个少言寡语的儿子,不过这也正合了英无风的心思。
在英无风的指点下内向的二皇子很快的得到了卫国皇帝的重视,方法很简单不过了。卫国皇帝信奉神鬼,所以皇子回宫的那一天三位皇子被安排到供奉鬼神的庙宇里去感谢鬼神保佑他们平安归来。而就在这时候,二皇子突然浑身颤抖着跳上了神案高喊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物之母为神,神名女娲,女娲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女娲说……。”一篇地地球人都知道的《道德经》加《圣经》的东西从二皇子口中洋洋洒洒而出。
英无风适时的高喊道:“二皇子被神人附体了!这是神在训示世人!”
在场的神汉巫女在愣了一下之后立刻跪倒在二皇子面前凝神聆听神的训示。
这个东拼西凑的东西是李良教给英无风的,再由英无风告诉二皇子的。
原本李良是想把《道德经》背写下来给英无风的,但是在前世的时候李良虽然读过几遍,可让他一字不差的背下来实在是难为他了,而且李良在自己背着玩的时候把《道德经》里的一些内容给篡改了。可以严格的说,李良手中最初完稿的李良版《道德经》是严重的假冒伪劣产品,除了开头的几句外后面的部分都似是而非和地球上正版的《道德经》有很大差距的,
例如有一句原本是“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因不合李良的心意给改成了“天之道,善争而善胜,恶争而恶胜,善言而善应,恶言而恶应,惟争有胜,惟言有应。”再有“不出户,知天下。”被改成了“行千里路知百里事,圣之所为。行百里路知十里事,士之所为。不出户,不知事,愚之所为。然大道之下不出户而知天下者神之所为,何为道,技为道、书为道,有道行天下而知天下。”
把新版的《道德经》弄好以后,李良是越琢磨是越不满意,因为再怎么改文章的基础还是建立在原文上面的,而这个世界没有经历过百家争鸣的时期,文化底蕴不足以领悟文中的奥妙。而相比较《圣经》就比较浅显易懂了,所以李良一咬牙来了个‘群英荟萃’,不但把《圣经》的一些内容加了进去,中间偶尔还蹦出几句佛教的经文。
不过就是这样的一篇被李良改的乱七八糟的文章,在那些‘有神通’的神汉巫女的耳朵里却如同晴天霹雳一样深深的震撼了他们的心灵。也难怪他们这样,要知道在这个世界里的中原地区,宗教还是一种很原始的模糊的崇拜,并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作为基石来支撑起宗教的天空。对死亡的恐惧,对各种解释不清楚的自然现象的恐惧目前还是主流。而原始信仰的巫女神汉之中,除了部分蒙人骗钱的,有不少都是受过高等教育而善于思考却找不到人生目标的哲学家。他们想搞清楚人是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天为什么夏天下雨冬天下雪,而这篇《道德经》加《圣经》加佛教经文的混合体对于神汉巫女就如同黑夜里的指路明灯一样,给他们打开了一扇虚无的门,让他们有了新的目标。
从这一天起,道神教就出现了,而最基本也是最神圣的经文就是李良当枪手假借卫国二皇子之口讲出来的《道神经》。(在千年之后,这个世界的人们偶然发现了李良的一些手稿,上面记录着很多类似于《道神经》的语句,当然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考古学者最初的研究结果认为是李良在研究宗教的经文时留下的笔录,可通过精密仪器的分析却发下,这些手稿的准确日期竟然比历史书上精确记载的《道神经》出现的日期还要早上半年,后来又从李良的四位弟子的墓穴中得到了部分的旁证。特别是李良的书稿里对‘技为道’的附注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是在宗教和科技拉在乐一起。于是关于道神教的起源和李圣人究竟有多圣,就在考古界、宗教界以及民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有了神奇的《道神经》为后盾,被神人附过体二皇子被新出炉的道神教教徒奉为了神的代言人,而道神教的最大支持者就是卫国的皇帝,二皇子因此顺利地登上了太子之位并执掌了大权,英无风跟着水涨船高的成为了卫国的重臣,当然这也和二皇子性格内向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掌国太子面前的红人,当然不会管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了,他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和燕国、丰国的协调事宜。而计划开始执行以后,英无风更是作为监军跟着大军到了前线。对于燕国牵头的这套计划,英无风是比较认同的,燕、卫、丰三国人口已经超过了耕地所能承受的极限,再这样下去非出事不可,转移危机的最佳方法自然就是掠取更多的土地了。
卫国所主攻汾水关和丰国所主攻的苍茫关从地理位置上看是比较靠近唐国国都的,在加上两国能动用的兵力比燕国要少上许多,出兵之初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首先遭到唐军大规模反击的,所以卫军和丰军在完成最初的作战计划后一刻也不敢大意是侦起四出,并十分注意两军的情报交流。
卫国和丰国的主将因为唐国并没有出现他们预料中的动作,所以和燕国的郝黔一样有些沉不住气了。英无风作为监军也是时刻关注着唐军的动向,而领兵的主将也很给英无风面子,不但所有探马察看到的消息也都送一份让他过目,偶尔遇到重要情况还亲自过来同他商议后再做决策。
在占领汾水关的第二十四天,英无风他们终于得到了唐国的皇帝换人的消息了。这个消息不能不说是一个好消息,毕竟一个年轻的君主要比一个老谋深算的皇帝好对付,而且在这个时候君权更迭很有可能造成唐国国内的局势动**,这个好消息也从盟军丰国那里得到了证实。可面对如此好的消息英无风不但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而且还来了个大惊失色——因为他们四无公子心目中的师傅李良不知道怎么就成了唐国的相国了。
若是换成郝无忧、欧阳无双或是何无坪可能不至于像英无风这样,因为他们虽然也认为‘师傅’的才学非常人能比,但毕竟没有像英无风是完全靠着李良的主意从微末小吏之子一跃成为当朝重臣的。而且凭他们在唐国的所见所闻,唐国朝局一直长久稳定的基础在于权力的分散和皇帝、王爷、国公、六部公卿这四大派系的相互钳制。他们三个绝对会认为李良即便是当上了相国这个听起来很威风的官职就可以完全左右唐国的局势,但英无风不一样啊!深有体会的他完全相信李良有办法整合唐国的各派势力,尤其是现在面临外敌入侵的时候,英无风甚至敢断言,如果不是有燕、卫、丰三国的入侵,李良想要主理唐国的朝政要比现在困难的多。
得到‘师傅’李良出任相国后,英无风就预感到这次燕、卫、丰三国的行动危险了,特别是唐国面对大敌入侵而没有按照他们预先所想采取行动后,英无风的这种预感就更强烈了。
左思右想之后,英无风决定向主帅建议应该变被动为主动,联络其他两国把坐等唐国出兵变成以攻城掠地的方式逼迫唐军交战。而这个变被动为主动的理念,正是当初李良通过围棋教给他们的,这才叫学生会了反打师傅。
在说服了主帅后,英无风还做了两件事,一是向皇太子请旨,必要时刻为了保存卫国的实力应当允许卫军主动脱离战场撤回国内;另外一件事就是将李良的动向通过私人书信通知昔日鹤院的故友同窗也是今日的盟友,希望通过他们来提醒各方主帅对李良的重视。
燕国的欧阳无双收到的是两封信,一封是他的另一封是给郝无忧的,只是给郝无忧的那封被欧阳无双给扣下了。
在欧阳无收收到英无风书信之前,待在苍茫关的丰国的何无坪当然也收到内容几乎一字不差的书信。
让我们再来说一下何无坪的际遇,相对于鹤院四无公子(后世称为鹤院四公子)的其他三位,何无坪的情况要差上很多。他一不是那家高官的公子;二没有红颜知己为他献身;三没有皇子让他去攀附,话又说回来了,别说何无坪攀附上了皇子皇太子,就是攀附上了皇上也不见得能出人头地,说不定还会因为方法不当被按上个谄媚君王的罪名而丢了脑袋,因为世人都知道卫国掌权的实际上并不是皇帝而是人称忠义侯的大将军韦岑。
韦岑世袭的爵位并不时忠烈侯,而是夏安侯。这个忠烈侯可不是丰国的皇帝封的,也不是他自己按上去的,而是丰国的百姓感其一门忠烈而自发的叫出来的。韦岑的祖上原不是丰国人而是唐国的一位世袭贵族没有继承权的出门子弟,到了韦岑曾祖父那一代,他们家不在种地了而是成了往来于丰唐两国之间贩卖盐铁粮食的商人,因为经营不善落魄于丰国。在饥寒交迫之时为当时入质还朝的丰太子所救,为报答救命之恩入太子府为奴,其妻为皇孙的乳娘。后来太子登记皇孙成了太子,韦家也逐渐发迹。不过韦家并没有因此骄横跋扈,一直忠心耿耿守护着丰国皇室,多次救驾于危难之时,到了韦岑这辈已经是第四代了。
丰国的上一位皇帝在临终前托孤于韦岑也属无奈,不是因为太子年幼,丰国的先帝驾崩时太子已经二十多了,而是因为他的独子在入质于唐国时在唐国人的刻意之下,被教育成了一位游手好闲只知道吃喝玩乐沉迷酒色的浪**鬼,托孤于韦岑也实属无奈。
丰国的百姓见到受先帝托孤后,韦岑不但继承了韦氏一门对丰国皇室的忠诚,将朝政打理的是井井有条,且为人刚烈正直常为百姓主持公道打击不良的豪门世家,深受丰国百姓拥护。见到韦岑深得民心且掌控丰国的军政大权,有人曾劝其夺位自立而被韦岑腰斩于市,因此被丰国的百姓称为忠烈侯。
有句话说的好是金子在那里都发光,何无坪无权无势无门路的情况下并没有平凡的生活下去。凭借在鹤院时从李良那里学到的超越这个时代的学识,何无坪很快的就成了当地著名的才子。
可能有人要说了,哦,就在李良身边待几个月听一些鸡毛蒜皮的故事就成才子了?其实这无非是一个知识知道的先后罢了。比如现在人人都知道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是因为有地心引力,而相比较之下第一个发现并提出了这个观点的牛顿在知识的掌握上并不比现在物理专业的大学生(可能连高中生都不如)多,但人家就成了伟大的物理学家,而现代比牛顿懂得多得多的大学生却还只是个学生的缘故。尤其是李良在讲解围棋的时候,经常是以两军对阵为例子,什么声东击西了,置于死地而后生了,顺手牵羊了,都信手拈来当作教材讲给他们听。可以说,包括何无坪在内的四无公子在军事战略这个层次面上已经远远的领先于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韦岑又恰恰有从民间收罗人才的嗜好,只是这种嗜好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丰国的世家豪门大多和韦岑不睦,为了能治理地方控制朝局韦岑不得不启用民间的才子,其手下心腹差不多都是此类人。在听说了何无坪的名声后,韦岑就让人把他叫来聊了一下。
在几番交谈之后,韦岑感念何无坪的确才华不凡,但也发现何无坪的才华在于战略决策上,具体的战术似乎非其所长,于是就将何无坪收于门下成为了一名书记,想是再历练一下才好做大用。而这次对唐国用兵非比寻常,韦岑亲自领兵挂帅,何无坪也跟随着来到苍茫关。
韦岑经常和英无风又书信往来,何无坪借机也给英无风去过几封信,两人就这么联系上了。当英无风知道李良成为唐国相国的消息后,自然想通过何无坪来告诉韦岑。
英无风的想法很好,但实际操作起来是比较麻烦的。最早接到信的何无坪在阅读了来信后也很担心,他不敢怠慢向韦岑转达了英无风的顾虑。只可惜祖上就是唐国贵族的韦岑,对唐国的那一套权力分散和几派相互牵制的做法太了解了,他对异军突起的李良虽然重视但并不认为李良可以改变什么。不过他对主动出击的建议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为这弓拉开了却看不见敌人实在是吃力的很,这么干耗下去也不是个事。就附议了卫国的提议,同意如果二十日内再不见唐军出现的话就协同出击,向唐国的腹地进军,务必完成三国联军作战计划的最低目标——占领一大片良田。
燕国那里就更是麻烦了,当欧阳无双扣下了英无风给郝无忧的信自己去找郝黔说项的时候,郝黔也刚刚接到卫国和丰国联署的最新作战计划协调书。
作为整个计划的发起者和制定者,郝黔对于盟友决定改变作战计划的决定是十分的不满。而且这份所谓的计划虽然是以商量的口气传递过来的,但从计划上出兵的日期来看,根本不够他做出回应,这就等于无论燕国同意不同意卫国和丰国的军队势必发兵,而燕国也不得不跟着行动了。这样一份先斩后奏的计划自然引起了郝黔大大的不快,而这时候欧阳无双来说项只能是无功而返了。对于李良这个人,郝黔是一点也没重视,反而对两家盟友产生了反感。不过迫于无奈,郝黔还是同意了卫国的计划,燕国将于约定好的日期兵出连山关。
而此时李良的车架已经快要到御史城了,还不知道因为四个弟子的缘故入侵的三国联军准备行动的李良很是舒服的歪坐在车中。
从京城到御史城走的快的话只需六七日便可,但李良一路上是走走停停,在沿途的几个大城镇都休息了一天。这眼看就要到地方了,李良忽然道:“许靖,让无尘院办的三件事情有回音了吗?”
许靖道:“大人,暂时还没有回音,不过算日子的话,那三件事情已经有效果了。”
李良笑道:“好,开始办就好。”
许靖道:“大人,您认为这样做就可以让他们退兵吗?”
李良歪着头想了想道:“可能不会全退,不过至少丰国会退兵的。这就足够了,枢密院的将军们不是说对两国,我们就可以保持平局吗!”
展开全部内容